|
|
|
|
|
|
日前, IBM和德克萨斯大学医学分校及芝加哥大学共同发起了一项新的研究,寻找可治愈或治疗登革热、西尼罗河病毒性脑炎以及包括黄热病和丙型肝炎在内的一大批相关疾病的药物,以遏制威胁全球越来越多地区的致命性传染病的传播。
常见于亚洲和赤道附近的登革热及影响非洲、亚洲和欧洲的西尼罗河病毒尚无已知的药物治疗方法。它们主要是由受到感染的蚊子传染给大人和儿童,每年导致数百万人患病,数千人死亡。全世界40%的人口都有可能受到登革病毒的感染,而每年有150万人因登革热或登革出血热而需要接受治疗。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了全世界2%的人口。黄热病和西尼罗河病病毒也严重威胁着全世界。不幸的是,目前还没有针对这些疾病的有效药物,因此遍及全世界的医疗机构都致力于治疗这些疾病和降低它们的死亡率。发现针对这些疾病的广谱强效抗病毒药物将有助于提高全球的健康水平。
“联手寻找治疗登革热药物”项目将利用全球网格大同盟(WCG)庞大的计算研究能力。该网格的计算能力与世界顶级的5台超级计算机之一的计算能力相当,但却是由捐赠出计算机闲置计算时间的单个志愿者的计算机组成的。计算过程将在世界公共网格上进行,以找出可抑制引起登革热、西尼罗河病毒性脑炎、黄热病和丙型肝炎的病毒复制的最佳药物分子化合物。一旦确认了这些化合物,研究人员就可以开始测试这些药物以确定它们的药效。
IBM大中华区企业公众关系部总经理郭维德先生说:“登革热和西尼罗河病毒已成为全球一个突出的健康问题。但目前尚无任何疫苗或药物治疗方法。科学家们需要不断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些病毒,然后才能找出能挽救许多生命的治疗方法。这就是这一项目至关重要的原因。”
研究人员估计,该项目需要花费约50,000年的计算时间。而利用全球网格大同盟,该项目将在约1年时间内完成。志愿者捐赠的计算能力越多,该项研究完成的时间就越快。
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大流行,病例数百万计。在东南亚一直呈地方性流行。我国于1978年在广东流行,并分离出第Ⅳ型登革热病毒。此后,于1979、1980、1985年小流行中分离出Ⅰ、Ⅱ、Ⅲ型病毒。目前,输入性病例是我国登革热发生的主要原因。但由于白纹伊蚊在我国广泛分布,凡存在伊蚊分布的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和历史上曾发生过登革热流行的长江流域,一旦病毒输入,条件合适时就可能出现登革热流行。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和福建等省区紧邻东南亚地区,传入并引起流行或形成地方性流行的可能性较大。
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研究与培训特别项目成员Ayo Oduola博士说:“传染病带来的不仅是疾病,还有贫困。”例如,登革热正成为一种严重的、不断加剧的公共健康问题,受到感染的人数以百万计,但目前尚无任何治疗药物。需要继续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4种登革热病毒,然后研制出有助于缓解疾病并挽救生命的药物。
该项目首席研究员Stan Watowich博士说:“没有全球网格大同盟的帮助,我们只能在合理的范围内对研究工作所耗时间进行预测。全球网格大同盟使我们能够运行更加精确的计算,并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从而使我们更有可能发现有助于遏制这些全球性严重疾病的药物。”
该项目第一阶段的目标是找出支持病毒复制的蛋白质,然后将它们与一个储存有600万个可能抑制复制的药物分子的数据库进行比对。第二阶段工作更加困难,需要分析确定哪些药物分子事实上与该蛋白质紧密结合,并实际上抑制了复制。研究人员们从中可获得数十种分子,并可开始在实验室中对它们进行试验。这是新药开发的下一个阶段。
郭维德先生表示:“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计算机并能够上网,都可以参与针对这一非常严重的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案。只需要捐赠出闲置的计算时间,就可以对这支开发团队进入药物开发下一阶段的速度产生重大影响。例如,如果有100000名志愿者在该项目的头一周参加,就可以将计算时间减少50%。”
如果希望向这个项目捐赠闲置计算时间,个人需要在www.worldcommunitygrid.org网站注册并在他们的计算机上安装一个免费的小型软件程序。当计算机闲置时,例如用户吃午饭时,他们的计算机就可从全球网格大同盟的服务器上获求数据。然后这些计算机对这些数据进行计算,随后将结果发回服务器,再要求一件新工作。一个屏保程序会告知用户他们的计算机是否正被使用。
全球网格大同盟是现有最大的公共人道主义计算网格,拥有315000多名成员,利用的设备超过700000台。中国自从2005年4月加入全球网格大联盟以来,也已有浙江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东华大学及中国分布式计算总站等共计465名志愿者加入这一公益事业,而IBM中国也有2303名员工、3229台计算机加入该同盟,占中国员工总数的37%。迄今全球网格大同盟上共运行了包括FightAIDS@Home项目在内的7个项目。该项目在仅仅6个月内完成了需5年的HIV/AIDS研究。其它项目正在进行当中。
|
|
|
|